唐海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法治教育》第30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对您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参政议政意识,我们深表敬意。您所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法治教育的建议》提案非常具体,其中,不仅指出了中小学法治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这将进一步帮助我们对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和落实,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希望今后继续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提出宝贵的建议,为全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出谋献策。
一、强化对“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组织领导的建议
近年来,为强化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根据人员变动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确保普法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全市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宣传工作会议上,将依法治理学校作为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定期召开法律法规培训会议,提升普法工作实效。制发普法规划、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干部普法培训计划、法治教师培训计划、学生宪法学习计划等,明确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党组会议会前学法、机关干部“上台”讲法,形成党组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为抓好“八五”普法工作落实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目前还存在个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未依法履职,普法工作落实不到位,家长不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二、强化“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的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法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以教育部青少年普法网为载体,在全市教育系统掀起青少年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浪潮,平台学习人数逐年攀升。2016年—2020年,全市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平台年平均学习人数达30488人,2021年平台学习人数达48931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94%以上。同时,围绕“12.4”国家宪法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6.26”禁毒日等特殊普法时期,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宪法晨读、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微信群发放“学习倡议书”、LED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宣传标语、观看宣传视频等方式,深入学习《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活动期间,每年参与人数不少于6万人次。
二是开展法治副校长相关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部门,为全市中小学校聘请当地公检法司部门公职人员为各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全市84所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共聘请138位法治副校长,覆盖率达100%。各法治副校长在职期间履行了相关职责,并依据各个时期普法工作的侧重点,结合最新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等,为学生进行消防、交通、禁毒、性侵、校园欺凌、电诈、防范非法集资、反邪教等内容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开展网上公众开放日、检察开放日、法院开放日、六一节关爱留守幼儿等“送法进校园”系列活动。上半年,法治副校长累计授课100次、主题讲座113次、送法进校园系列活动64次,参与人数达34703人次,为推动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强力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的建议
一是努力提升“第一课堂”学习效果。以“法律进学校”为重点,开足开齐法治教育课,确保全市各中小学校每学期法治教育课堂教学时间不少于4课时;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法治教育实现常态化。
二是积极推进法治教室建设。召开法治教室建设协调会,研究解决法治教室建设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力量深入县区调研“法治教室”建设情况并指导推进落实。截至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已建成法治教室13个,覆盖率达100%。期间,全市67名负责推进法治教室建设工作的专职教职工参加了专题培训。自法治教室投入使用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在法治教室举办宪法宣誓、法律互动游戏和知识竞赛等活动460余次,充分发挥了法治教室辐射周边学校的作用,我市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着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针对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坚持服务导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努力提升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不断完善法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协同工作机制,为干部师生提供更多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和法治实践机会。完善驻地公安派出所干警、人民法院法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司法机关干部任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制度。优化法治副校长来源结构,加强正面法治宣传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防范校园欺凌等方面教育。推动学校加强与人大、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单位交流沟通,共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配合推进社区和家庭青少年法治教育,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等相结合的普法机制建设。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加大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法应用,推动制定法治教育教学标准,加强教学行为指导和规范,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大学科融入法治教育力度,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法治教育资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日常实际将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法治内容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三)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通过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参与宪法学习,进一步了解宪法基础知识,树立宪法基本理念。健全活动机制,加强指导督促,将学讲宪法活动作为法治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鼓励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实践活动等形式,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积极参与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特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举行全体师生参加的升国旗仪式,与教育部通过网络连接同步参与活动。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学校利用班会队会、课外活动等开展宪法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契机学习宪法、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推动宪法学习制度化、常态化,让每一天都是“宪法日”。
(四)持续提升学校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思政课教师掌握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知识要点,健全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依法治校能力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人员的法治素养。
总之,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作,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做好此项工作单靠某一个部门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法治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