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科院科技成果推介专期
一、林业所
1.红松果林良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自“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开始,林业所红松团队完成了10余项省部级科技攻关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针对东北地区红松资源利用问题,系统开展了红松优良品种选育、良种采穗圃(繁育圃)营建、苗木繁育及异砧高枝嫁接整形等丰产栽培技术和果材林经营技术研究,为红松果林营建与果材林改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实现了果林建设7~10年时结实量达到250kg/ha,红松幼龄林改建果材林4~5年后结实量提高20%-50%的技术目标。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审定果用红松优良品种6个。在国家林草局成果库登记成果7项。
2.抗寒高产杂交榛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成果可应用于东北林区经济林建设中榛子经济林营造与优化经营管理。通过加大对榛子优良品系的选育与高效培育的力度,依据遗传变异理论,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寒、高产杂交榛黑榛系列新品系8个(其中2个为加工型品种),可以在无霜期115天以上地区栽培,盛果期(8年)亩产175公斤以上,可连续生长结实30年以上。在国家林草局成果库登记成果4项。
3.落叶松良种选育关键技术。自“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开始,林业所陆续开展了落叶松种种质资源收集、种子园营建、子代测定林营建、落叶松控制授粉等工作,一直开展落叶松遗传改良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开放式控制授粉技术,获得了日×兴,日×长和兴×日的大量杂交种。经子代测定,长白落叶松遗传增益15%-20%,杂种落叶松遗传增益30%-40%,显示出了极大的遗传增益。落叶松优良杂种的选育及其种子生产技术研究成果整体上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在开放式控制授粉技术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杂种落叶松优良品种已辐射到黑龙江全省各县以及吉林、辽宁、河北、内蒙等地区推广应用,并为鸡西、龙江、宝清、富锦、苇河、辽宁等多个种子园提供繁殖材料,累计推广杂种落叶松高世代种子园面积超过100公顷。审定良种4个。
4.寒地浆果资源高效栽培技术(蓝靛果忍冬、笃斯越橘、沙棘)。自“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开始,省林业所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开展了以蓝靛果忍冬、笃斯越橘、沙棘为主的寒地浆果树种的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苗木繁育与栽培、人工果园建设与经营等方向的研究工作。选育出蓝靛果忍冬、笃斯越橘、沙棘等优良品系45个,并提出配套的苗木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协助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车间500多平方米,建立了稳定的高效组织培养体系,繁育蓝靛果忍冬、笃斯越橘苗木500万余株,营建试验示范林5000余亩,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审定“紫水晶”蓝莓良种1个,授权发明专利8项。
5.种子园改建与升级技术。该成果适用于种子园去劣疏伐、种子园升级改建、高世代种子园的营建、良种生产、良种选择与繁育。提出了初级种子园疏伐改建技术和高世代种子园建园材料选择技术。提出了长白落叶松1.5代无性系种子园、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和杂种落叶松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营建配套技术。选出优良家系207个,优良无性系60个;种子园优良家系的遗传增益提高12%以上。
二、动物所
6.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恢复技术。建立了东北虎网络信息监测技术平台,通过网络信息监测确定在黑龙江省东北虎有5个分布区。查清了东北虎分布区有蹄类猎物种群密度。通过边境东北虎生态廊道调查,确定中俄之间有4条跨境生态廊道,连接各分布区规划了7条生态廊道并提出了5项保护恢复方案;对东北虎分布区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评价,不仅可以衡量东北虎栖息地的变化动态,也可以掌握东北虎栖息地变化对东北虎伴生物种种群动态的影响。本项目研究成果提供了东北虎野外种群监测和有蹄类调查技术标准、东北虎生态廊道及其保护恢复方案、东北虎栖息地评价、东北虎猎物种群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东北虎种群监测和栖息地保护恢复综合技术体系。
三、木材所
7.地热环境木质地面材料甲醛释放量检测设备及评价技术。在气候箱内加装地热装置,模拟真实地热环境,为地热用木质地面材料的甲醛释放量检测及研究提供设备,同时提出适用于地热环境模拟舱的木质地板甲醛释放量检测方法。首次建立了产品标准 GB 18580—2017《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 50325—202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等价关系,并提出根据地热地板甲醛释放量及室内空气甲醛浓度限值计算地板的铺装限量的方法,为地热用木质地板的合理地板,营造健康室内环境提供公益性支持。
8.体育木地板新型结构与性能推广与应用技术。该成果旨在研发新型体育木地板制造技术并进行科学评价和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木质体育运动地板尺寸稳定性的研究获得了体育木地板尺寸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并确定了体育木地板中最易受温湿度影响而产生尺寸变化的是厚度尤其是面层地板的厚度方向尺寸稳定性最差。根据这些规律研发了一种新型结构的体育木地板。通过研究确定了体育木地板表面涂饰的技术参数,得到了涂饰参数与表面滑动摩擦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定制表面滑动摩擦系数的技术方案。此外本项目进行了体育地板功能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完成了一项省级自然基金,细致研究了体育地板功能性与使用者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结合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评价体育地板功能性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四·森保所
9.森林草原防灭火个人安全防护装备集成技术。该集成技术分为安全防护和应急逃生两部分,共计6项成果。在安全防护方面,新型森林防火头盔采用半盔式设计,具备防砸、防热辐射、反光、阻燃、耐高温、轻便等性能,属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风力灭火机手特种隔热防护服能对使用者身体正面受热辐射的区域进行保护,使其免受高温和火焰的威胁,提升队伍持续灭火作战能力,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新型森林防火人员防刺靴具备耐磨、耐冲击、耐腐蚀、不易吸水、防扎等综合性能。在应急逃生方面,森林消防人员避火罩是一种专为森林人员设计的新型应急自救逃生装备,具备高强度的阻燃隔热性能。扑火队员上山打火时,佩戴于腰间,如折叠后如砖头大小。在被林火围困无法逃脱时,森林消防人员可按照操作规范快速展开避火罩,迅速进入罩内,俯卧在地面上避火逃生;逃生呼吸器主要由半面罩、生氧罐和气囊三组部件组成,采用化学生氧方式,设计成结构紧凑的闭路往复式自生氧呼吸系统,该成果适用于森林扑火人员火场自救逃生。防烟面罩是保护森林消防人员头部,防止林火伤害森林消防人员头部和在烟雾中使人保持正常呼吸的个人应急自救安全装备,当森林消防人员在火场中被烟雾围困时,只要将头部全部罩在消防防烟面罩里,拉紧设在面罩底部的自锁式收口带,人的五官即可与外面污染的大气隔开。
10.榛实象引诱剂的研发。该项目从化学生态学角度出发,分析鉴定了榛子种实害虫榛实象性信息素成分,通过生物测定、“GC-EAD”、野外诱捕及迷向试验,提出了1种林间诱捕和干扰交配防治榛实象的绿色防控措施;并根据榛实象发生规律提出了榛实象防治技术规程。在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利用榛实象性引诱剂及《榛实象防治技术规程》提出的防治技术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防治,防治面积15亩,取得了显着的防治效果。应用实践证明,该技术可准确的掌握了榛实象防治的最佳时机,可有效防控榛实象对榛子种实的危害,减少经济损失并降低农药的使用,具有显着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该项目成果适宜在我国榛子主要种植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及河北等省推广应用。
11.药用经济植物病害生物防菌剂研发。药用经济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是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关键环节。栽培过程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是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关键环节,农药的过量和不规范使可导致农药残留,影响中药材的品质,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⑴高效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及菌剂研发关键技术;从国外引进和国内分离筛选得到高效菌株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T43,通过优化菌糠固体发酵和发酵罐液体发酵条件后,制备了木霉孢子粉剂、发酵液可湿性粉剂和发酵液水剂多个菌剂剂型。
⑵刺五加、五味子苗期土传病害生物防治关键技术。通过室内筛选,得到高效生防真菌绿木霉T.virens)T43,制备的液体菌剂田间应用对立枯丝核菌引起的土传病害防治效果可达到60%以上,同时木霉菌剂使用后,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刺五加和五味子苗木的抗逆性。
⑶平贝黑腐病微生态调控技术。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平贝健康和发病地块微生物多样性差异,阐明黑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通过筛选高效生防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SBS-SF0105和绿木霉(T.virens)T43,制备的菌剂田间应用对黑腐病防治效果为60.32%,同时缓解平贝栽培连做障碍问题,提高产量。
12.机载实时检测林火关键技术。成果以护林飞机为遥感平台,以稳像吊舱为依托,采用工控机及配套软件对地目标的热像与可见光影像、吊舱与目标测距及方位和姿态等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双视窗切换显示、锁定跟踪与侧视定位、信息叠加及压缩存储等分析处理;具有DC28V供电以及旋翼和固定翼机搭载运行能力,安装、操作简便;可用于烟雾笼罩下的林草火巡护预警监测和大火蔓延动态监测,也可用于灾后评估监测,获取的实时火情信息可为行业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生态所
13.森林多功能单轨车应用技术。由装备动力机的牵引车来牵引运输车辆,骑跨在一条轻便轨道上行驶,轨道之架设并不会妨碍作物的种植及生长,保护了原有森林植被,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安全性能可靠,不仅减少了修路的费用,还可重复安装使用。可无人操作,减少人工费。因此单轨车的应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爬坡能力:45°;
2)主机重量:≤150kg;
3)运行速度:≥45米/分;
4)发动机功率6.0ps/3600rpm;
5)转弯半径:≥6m;
6)主机外形尺寸(长×宽×高):860×630×870mm。
在农业生产及林业种子园方面,利用单轨车运输农药、化肥、果实、种子、杂草、肥料、工具、人员等,轨道上、下都设有自动停车装置,可以不设专门的驾驶人员,只要保证运输起点有人装车,运输终点有人卸车就可以正常工作,非常方便。
单轨车不仅可用于森林旅游,还可用于自然保护区及湿地生态旅游,农田、机场码头的客货运输,也可作为输送消防人员及消防物资,运输森林管护监督人员、生态监测和科学培训人员,携带大型喷雾器进行防灾、灭虫等多项用途。
14.森林食品产品溯源综合信息平台的研究。森林食品产品溯源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实现了森林食品产品生产监管方法分类规划、产品生产过程记录、产品信息溯源及现场生产工艺过程指标监测等技术内容。系统的数据模块以森林食品产品生产流水线中的所有操作工艺流程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结合原材料管理、现场生产工艺过程指标监测等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形成元数据、生产过程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的属性数据库,共同完成了溯源平台的数据集成。系统平台在实现森林食品产品质量追溯、过程管理的同时,使过程管理在电子化和网络化条件下变得更加直观、全面、快捷、便利、高效,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服务生产和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六、伊春分院
15.红松近自然培育技术。本项目以“森林循环”理论为指导,用“近自然林业”的方法研究小兴安岭林区阔叶红松林的近自然恢复的配套经营技术,研究“过伐林格局抚育”和“次生林有效更新”技术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具本技术措施,为近自然林业生产技术在营林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可操作的技术规范。阔叶红松林是小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比重占绝对优势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对林区的生态平衡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尽快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小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该项目的研究,对加快伊春林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对维护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6.山葱驯化栽培与经营技术。本项目成果的应用范围为林下及大田特色经济植物绿色无公害种植。充分利用伊春地区特色山野菜种质资源,进行野生山葱驯化丰产栽培,减少人们对野生资源的需求,提高山葱产量和品质,实现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该成果在365提款_365bet官方_365直播网网络电视台下载友好区建立了365提款_365bet官方_365直播网网络电视台下载山葱人工栽培示范基地,并在金山屯林业局、友好林业局、乌伊岭林业局进行了辐射推广,实现平均亩产值4000元以上。该项目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丰产栽培技术及经营管理技术,技术成熟,实用性强,适合在黑龙江省地区大面积推广。
17.高寒林区枸杞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黑龙江省纬度较高,枸杞不是原产区,枸杞的引种栽培受低温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仅在黑龙江西部盐碱地区成功引种黑果枸杞,且需要冬季覆土防寒栽培,哈尔滨市及西部草原地区有引种栽培,在黑龙江地区尚未形成规模。本项目主要从田间调研和生产管理两个方向对枸杞的生物学特性、环境学特性和栽培学特性进行系统地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枸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2、枸杞繁育技术研究3、枸杞密度调控技术研究4、枸杞施肥技术研究。在伊春地区,宁杞7号果实品质表现良好,采8月下旬果实经化验分析,宁杞7号果实可溶性固形物14.7%·总酸13.04%·总糖50.46%、粗脂肪0.58%、粗蛋白11.25%、粗纤维4.77%、黄酮0.61%、多糖8.8%。可见宁杞7号果实较适合进一步深加工开发利用。
18.复合保健黑木耳的研究。本成果通过在黑木耳栽培基质中同时添加沙棘、山楂、桔梗、硒等成分,使黑木耳生长时,通过自身生物学特性吸附黄酮、多糖、皂苷、多酚、硒等营养保健成分,且这些营养保健成分均具有护肝、降血糖、抗癌、抗肿瘤、抗氧化的作用,成为食用菌中的真正保健品。制备黑木耳栽培基质所选用的原材料均为药食同源可用于食品,所栽培出的复合保健黑木耳经过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大、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属无毒级。该项目具有确定的产业化前景和可行性,技术熟化风险小,原材料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属于科技型生态产业项目,市场空间很大,企业可直接实施产业化。
19.黑果腺肋花楸种植。本研究为伊春林区小浆果产业发展增添新品种,为黑果腺肋花楸未来在伊春进行开发利用提供优良种质资源和技术支撑。项目主要通过密度调控、施肥、修剪等管理方式掌握了黑果腺肋花楸的在本地栽培的促丰产技术,使黑果腺肋花楸早期亩产可达500kg以上。项目掌握了黑果腺肋花楸扦插快繁技术,扦插成活率达90%以上。黑果腺肋花楸种植一次可采收几十年,丰产期亩产值达6000元,深加工后价值更翻5~10倍,被称为植物界的“软黄金”,其加工产品目前已经畅销国内外,深受大众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20.加拿大灯笼果“坠玉”引进及高效栽培研究。通过引种灯笼果品种“坠玉”,进行栽培试验,观测越冬性和物候情况,并进行了生长情况调查、抗性分析、果实性状对比以及营养成分检测、扦插繁育、修枝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坠玉”在果型指数、抗病性、丰产性等方面比之原生品种都具有较大的优势,经济价值较好。结合硬枝扦插和修枝试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繁育、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发展前景:向企业、种植户推广灯笼果“坠玉”高效栽培管理相关技术;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灯笼果“坠玉”保健食品、功能性产品等;与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培育灯笼果新品种,提升浆果资源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辐射。
21.接骨木果油原料林培育技术示范与推广。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接骨木野生资源散生于林缘或荒山荒地,果实产量低,收集成本高等加工原料紧缺的问题。同时还丰富了我国寒地高品质木本食用油植物资源;通过丰产栽培技术,使接骨木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产量得到提升和品质得到改善;通过建立接骨木果油栽培示范基地,为接骨木果油提取和油脂深加工产业提供基础原料。
22.水肥一体灌溉技术对蓝莓栽培中的应用研究。目前,水肥一体灌溉在蓝莓植株的应用上还比较少,蓝莓施肥还主要停留在干施。存在效率低、人力支出较大等问题。水肥一体灌溉技术实现定量、节水、节肥的精细化、可持续经营管理,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该技术为一种蓝莓水肥一体化施肥方法,利用水肥一体化装置对蓝莓实施水肥灌溉,滴灌管沿垄台中间偏左或偏右的3-10cm处铺设,滴头分布在距离蓝莓植株10-25cm处。分别在蓝莓开花前期、坐果前期、产果初期、产果后期和花芽分化前期对蓝莓进行施肥。对应蓝莓不同生长时期的水肥所需,实现对蓝莓科学施肥,对于大棚蓝莓栽培和灌溉管理起到节水、节肥、节约人力的作用,有效提高大棚蓝莓的产量和质量。
23.小兴安岭地区野生龙胆草优良品系选育研究。本研究旨在挖掘乡土野生龙胆草资源优质品种;即使野生龙胆草资源得到保护,又丰富了伊春地区道地药材品种资源和园林绿化花卉品种资源;为未来野生龙胆草在我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项目主要掌握了本地区野生龙胆草人工驯化栽培技术,通过仿生态化栽培,提高抗病性;初步筛选出三花龙胆和龙胆优良品系共计10株;掌握了三花龙胆扦插繁殖技术。
24.生物有机肥在森林食品种植业方面的应用研究。本项目成果的应用范围为绿色无公害种植及禽畜粪便、食用菌下脚料的无害化处理。着重解决如何以禽畜排泄物、食用菌废弃料为主要原料,辅以有益微生物菌群,制作的生物有机肥在绿色无公害小浆果种植业上的应用。目的在于通过小浆果专用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减少或不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小浆果品质,提高小浆果种植业的经济附加值。
通过堆肥条件控制,生物有机肥致病菌群及虫卵均在标准范围内,实现禽畜排泄物及废弃菌糠的无害化处理,总N、P、K及腐殖质(有机质)、活菌数均超过标准规定。现有田间实验数据显示,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可减少化肥施用量或部分品种完全不施用化肥;果实口感、香味物质的积累更佳;功能性活性成分未见降低。
25.小兴安岭野生榛子良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本项目通过选育出地产平榛优良品种(家系),解决野生平榛增产、增收、病虫害防治与栽培关键技术问题,并成功筛选出2个平榛新品种,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项目已建立高效栽培示范基地、改培天然榛林,通过系统的研究试验,总结出科学的选优、扩繁、育苗、榛子人工丰产栽培技术、改培杂交系列技术,建立优良品系繁殖圃。本项目为开发、利用榛子野生资源,科学经营、生产榛子,提高林区榛坚果产量与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方法,促进科技进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6.适宜加工的黑穗醋栗品种筛选及丰产栽培。通过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黑穗醋栗在高寒地区(伊春林区)栽培试验,遴选高产抗寒适合伊春林区生长的优良适栽品种。通过对黑穗醋栗等10余个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开花结实性、越冬性等进行连续观察研究,了解并掌握其物候、节律、生物学特性等。初步遴选出适合伊春林区生长的优良适栽品种,该品种适宜果酒、饮料、果脯的深加工。通过对果实的指标检测、数据分析,并按品种果实特点,分别进行果酒、果汁、果脯加工试验,最终筛选出适宜加工的高产抗寒黑穗醋栗品种,使衡量引种优劣的标准更全面、更客观。研究出“黑穗醋栗全浆发酵果酒”新工艺和“适宜加工黑穗醋栗品种筛选”的新方法及新技术,以便更具体地指导规模化生产,并起到科技示范作用,为振兴林区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对以上科技成果有需求的企业或个人,请联系365提款_365bet官方_365直播网网络电视台下载科学技术局。
联系部门:市科技局科技成果科
联系人:柳欣 于哲
联系电话:0458-3611174
- 网站导航
- 国家部委网站
- 省市政府网站
- 市政府部门网站
- 县(市)区政府网站
- 站点地图